打通群众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甘肃省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工作纪实
打通群众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甘肃省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工作纪实
打通群众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甘肃省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工作纪实打通(dǎtōng)群众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
——甘肃省“四好(sìhǎo)农村路”建设工作纪实
平凉市崆峒区(kōngdòngqū)崆峒镇鸭儿沟村硬化道路 平凉市崆峒区交通运输(jiāotōngyùnshū)局供图
宽阔的(de)公路穿过美丽的乡村 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希清 摄(shè)
新甘肃(gānsù)·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马季
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,曾(céng)是(shì)甘肃(gānsù)偏远农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在陇原大地纵横交错,铺就百姓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。
近年来,甘肃省以(yǐ)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抓手(zhuāshǒu),深入实施“交通(jiāotōng)先行”战略,聚焦农村公路(nóngcūngōnglù)“建设、管理、养护、运营”四个方面,全力打通群众(qúnzhòng)出行“最后一(yī)公里”。截至2024年底,甘肃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.66万公里(wàngōnglǐ)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加了1600公里,其中县道2.47万公里、乡道2.76万公里、村道7.43万公里,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93.44%(具备条件的达96.31%)。
多方共建(gòngjiàn) 破解“行路难”
“以前收苹果就像打仗!”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大寺坳村的(de)李福红回忆道,“遇到秋雨,土路(tǔlù)成泥潭(nítán)。1500公斤苹果颠簸8小时才能运到收购点,不少(bùshǎo)果子受伤,收购商还压价。现在新修的公路直通果园,运输时间大大缩短,每车苹果都能多卖不少钱。”
路通百业兴,道顺民心畅。甘肃省委、省政府(shěngzhèngfǔ)将“四好(sìhǎo)农村路”建设列为乡村建设示范行动、农村“八改”工程、为民办实事的(de)重要内容,并(bìng)纳入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,压实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责任。
甘肃省交通运输厅(tīng)(tīng)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《甘肃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》,推动市县两级(liǎngjí)政府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、涉农整合资金使用上向农村公路倾斜。省交通运输厅在14个省属(shěngshǔ)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设立农村公路督导帮扶(bāngfú)组,每月开展项目督导、技术帮扶和质量抽检。
2020-2024年,甘肃省累计建成自然村组路4.98万公里,实施安防工程2.42万公里,改造危桥746座,新增134个乡镇通(tōng)三级公路。截至(jiézhì)2024年底,甘肃省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(zhàn)比(bǐ)(四级及以上公路)98.42%,一二三类(sānlèi)桥梁占比99.98%,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81.29%,基本建成以县城为中心、乡镇为节点、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网络(jiāotōngwǎngluò)。
管养并重 确保“长久(chángjiǔ)通”
高台县农村公路“路长(lùzhǎng)(lùzhǎng)制”覆盖率达100%,形成“政府主体、交通主力、部门(bùmén)参与、分级负责、镇村联动、群管群治”的管养新格局(xīngéjú);西和县以(yǐ)“智慧路长”为抓手,对县、乡、村三级路长实行网格化管理,以“路长+专管员”“线上+线下”模式,建立“巡查、反馈、协调、处置、督查”工作机制,提升管养水平。
为提升农村公路(lù)(nóngcūngōnglù)管理养护水平,甘肃省推动出台《甘肃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》,从完善管理养护体制、强化(qiánghuà)资金保障、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动改革落实(luòshí)。先后出台农村公路政策法规50余项、制度办法4项、技术标准10项,健全行业指导体系。全面实施“路长(lùzhǎng)制”管理,建立“县(xiàn)乡总路长+县乡村道路(dàolù)长”管理体系,1.8万名路长履行管养职责,促使农村公路从以建代养、弃养待建转变为有路必养、养必见效。
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点多面广、规模大的情况,甘肃省形成市场化、专业化、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等多元化养护模式,调动乡村两级及沿线群众积极性,解决(jiějué)管养难题。截至2024年底(niándǐ),甘肃省农村公路列养率100%,路面(lùmiàn)自动化(zìdònghuà)检测比例达85%,优良路率61.56%,44个县市建成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,公益性护路(hùlù)员达3.2万余人,路况水平稳步提升,路容路貌明显改善。
畅通“末梢(mòshāo)” 激活“致富路”
全长10.684公里的响泉至石碑子路,是(shì)白银市平川城区连接王家山镇大营水村(shuǐcūn)石碑子社的重要(zhòngyào)通道。此前,村民进城要绕行,耗时1小时。如今道路修通,与城区仅十几公里(shíjǐgōnglǐ),村民进城只需20分钟。
“路修通了,农作物能运出去,鸡、鸭、羊能卖到外地,学生上学也方便了。”王家山镇大营水村石碑子社村民(cūnmín)尚顺武说(wǔshuō)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甘肃省扎实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(yī)体化发展,积极指导各县区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(chuàngjiàn)工作,解决农村运输“最先一公里(gōnglǐ)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截至2024年底,甘肃省累计开通(kāitōng)农村客运线路3642条,定制客运线路211条,投入运营车辆1100余台,城乡交通运输(jiāotōngyùnshū)一体化发展水平AAAAA级的区县(qūxiàn)比例达到87.06%,农村客运服务品质持续(chíxù)提高。
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,甘肃“四好农村路(lù)”打通了(le)群众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打通了乡村振兴的“神经末梢”,成为陇原大地上(dìshàng)最美的“民生坐标”。
打通(dǎtōng)群众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
——甘肃省“四好(sìhǎo)农村路”建设工作纪实
平凉市崆峒区(kōngdòngqū)崆峒镇鸭儿沟村硬化道路 平凉市崆峒区交通运输(jiāotōngyùnshū)局供图
宽阔的(de)公路穿过美丽的乡村 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希清 摄(shè)
新甘肃(gānsù)·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马季
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,曾(céng)是(shì)甘肃(gānsù)偏远农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在陇原大地纵横交错,铺就百姓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。
近年来,甘肃省以(yǐ)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抓手(zhuāshǒu),深入实施“交通(jiāotōng)先行”战略,聚焦农村公路(nóngcūngōnglù)“建设、管理、养护、运营”四个方面,全力打通群众(qúnzhòng)出行“最后一(yī)公里”。截至2024年底,甘肃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.66万公里(wàngōnglǐ)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加了1600公里,其中县道2.47万公里、乡道2.76万公里、村道7.43万公里,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93.44%(具备条件的达96.31%)。
多方共建(gòngjiàn) 破解“行路难”
“以前收苹果就像打仗!”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大寺坳村的(de)李福红回忆道,“遇到秋雨,土路(tǔlù)成泥潭(nítán)。1500公斤苹果颠簸8小时才能运到收购点,不少(bùshǎo)果子受伤,收购商还压价。现在新修的公路直通果园,运输时间大大缩短,每车苹果都能多卖不少钱。”
路通百业兴,道顺民心畅。甘肃省委、省政府(shěngzhèngfǔ)将“四好(sìhǎo)农村路”建设列为乡村建设示范行动、农村“八改”工程、为民办实事的(de)重要内容,并(bìng)纳入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,压实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责任。
甘肃省交通运输厅(tīng)(tīng)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《甘肃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》,推动市县两级(liǎngjí)政府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、涉农整合资金使用上向农村公路倾斜。省交通运输厅在14个省属(shěngshǔ)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设立农村公路督导帮扶(bāngfú)组,每月开展项目督导、技术帮扶和质量抽检。
2020-2024年,甘肃省累计建成自然村组路4.98万公里,实施安防工程2.42万公里,改造危桥746座,新增134个乡镇通(tōng)三级公路。截至(jiézhì)2024年底,甘肃省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(zhàn)比(bǐ)(四级及以上公路)98.42%,一二三类(sānlèi)桥梁占比99.98%,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81.29%,基本建成以县城为中心、乡镇为节点、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网络(jiāotōngwǎngluò)。
管养并重 确保“长久(chángjiǔ)通”
高台县农村公路“路长(lùzhǎng)(lùzhǎng)制”覆盖率达100%,形成“政府主体、交通主力、部门(bùmén)参与、分级负责、镇村联动、群管群治”的管养新格局(xīngéjú);西和县以(yǐ)“智慧路长”为抓手,对县、乡、村三级路长实行网格化管理,以“路长+专管员”“线上+线下”模式,建立“巡查、反馈、协调、处置、督查”工作机制,提升管养水平。
为提升农村公路(lù)(nóngcūngōnglù)管理养护水平,甘肃省推动出台《甘肃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》,从完善管理养护体制、强化(qiánghuà)资金保障、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动改革落实(luòshí)。先后出台农村公路政策法规50余项、制度办法4项、技术标准10项,健全行业指导体系。全面实施“路长(lùzhǎng)制”管理,建立“县(xiàn)乡总路长+县乡村道路(dàolù)长”管理体系,1.8万名路长履行管养职责,促使农村公路从以建代养、弃养待建转变为有路必养、养必见效。
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点多面广、规模大的情况,甘肃省形成市场化、专业化、群众性(qúnzhòngxìng)等多元化养护模式,调动乡村两级及沿线群众积极性,解决(jiějué)管养难题。截至2024年底(niándǐ),甘肃省农村公路列养率100%,路面(lùmiàn)自动化(zìdònghuà)检测比例达85%,优良路率61.56%,44个县市建成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,公益性护路(hùlù)员达3.2万余人,路况水平稳步提升,路容路貌明显改善。
畅通“末梢(mòshāo)” 激活“致富路”
全长10.684公里的响泉至石碑子路,是(shì)白银市平川城区连接王家山镇大营水村(shuǐcūn)石碑子社的重要(zhòngyào)通道。此前,村民进城要绕行,耗时1小时。如今道路修通,与城区仅十几公里(shíjǐgōnglǐ),村民进城只需20分钟。
“路修通了,农作物能运出去,鸡、鸭、羊能卖到外地,学生上学也方便了。”王家山镇大营水村石碑子社村民(cūnmín)尚顺武说(wǔshuō)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甘肃省扎实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(yī)体化发展,积极指导各县区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(chuàngjiàn)工作,解决农村运输“最先一公里(gōnglǐ)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截至2024年底,甘肃省累计开通(kāitōng)农村客运线路3642条,定制客运线路211条,投入运营车辆1100余台,城乡交通运输(jiāotōngyùnshū)一体化发展水平AAAAA级的区县(qūxiàn)比例达到87.06%,农村客运服务品质持续(chíxù)提高。
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,甘肃“四好农村路(lù)”打通了(le)群众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打通了乡村振兴的“神经末梢”,成为陇原大地上(dìshàng)最美的“民生坐标”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